收购名人字画电话:13521205815
搜索
作品分类
热门作品
联系我们
手机:13521205815
电话:010-63517989
微信:bjdh88
地址:北京西城区琉璃厂西街57号105

书法作品

当前位置:首页》书法作品
董石良《书法》

编号:15102号
作者:董石良
名称:董石良《书法》
价格:请与大瀚画廊咨询135212051815
尺寸:89.5x35

1668056646605183.jpg

15102号董石良《书法》89.5x35软片


家书赏读札记——幽默篇

李 甡

时间:2018-10-24   来源:2012年11期


  家书,顾名思义是家人之间互通书信的总称。与其他书信相比,家书最明显的特征莫过于饱含亲情。父母子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夫妻之间,以及所有沾有血缘或虽无血缘但又沾亲带故的,如公婆与子媳之间,岳父母与女婿之间,妯娌之间,老北京话所谓的“一担儿挑”之间,等等。除非发生了矛盾纷争,这类书信大都充满着浓浓的或比较含蓄的亲情。


  家书因写受者之间的关系有别,写信者的思想修养、文化水平、职业素质和个人性格等差异,遂出现了书写内容、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的千差万别。有的非常直白,有的十分含蓄;有的风趣幽默,有的庄重严肃,有的晦涩难懂,局外人很难看得明白;从内容看,则有的纵论国家以至天下大事,有的是对对方的思想、工作、学习、健康、婚姻、交友等等关怀备至,有的则纷繁琐细,车轱辘话来回说,陈谷子烂芝麻一起上,唯恐对方看不明白,记不周全。有些书信,不仅可读性强,而且书写漂亮,因而大大增强了欣赏价值。


  以上是我从赏读我收藏的书信中属于家书部分得出的一点印象。我在读这些家书时,虽然书信写受双方大都与我毫无干系,但书信中所透露的各种信息,常常引起我的感情共鸣,有时甚至随着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我情不自禁地也“跟着”喜怒哀乐起来!由此,我逐渐产生了一个愿望,就是把一些内涵丰富多彩、较有特色或很有趣味的家书和他们所给予我的启发、教益、愉悦、哀伤、同情、困惑及其引起我感情冲动后的思考和追问,记录下来并公之于读者,与诸君共赏。


  有些家书,不仅写得幽默风趣,而且法书上乘。读来不仅耐人寻味,而且令人赏心悦目。仅举两通与同好共飨。


  董石良致妻子刘静华的


  “相声斗哏”信


  董石良(1923—1988),北京人,16岁从艺,勤习书画。董石良学书师从著名书法家叶公绰,并得齐白石、吴湖帆、王福庵等大家指导。书法曾名噪一时,在北京荣宝斋挂有笔单,并曾为叶公绰代过笔。上世纪80年代曾为北京老字号张一元茶庄题写匾额,而今高悬于大栅栏张一元茶庄旗舰店门脸儿的匾额,即是董石良题写的真迹。


  董石良致妻子信,写于1949年11月20日。董当时供职于荣宝斋上海分店(即今之上海朵云轩书画店),是一位高级职员。1957年对调回京,在前门外劝业场一美术工作室从事美术装潢工作。被授予“高级装潢设计师”职称,是北京市商业系统当时唯一享此殊荣者。董石良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宣武区政协委员。董信用的是荣宝斋印制的“绸缪千万语 婉转十三行”花笺。身在上海的丈夫给远在北京的妻子写信选此花笺,其本身就含有深意。信的写法绝对与众不同,短句分行,合辙押韵,似顺口溜,又似快板书。写者则在信上说“写啦三张不叫信,简直是相声斗哏”。信中提到的人名,梁氏名子衡,是当时荣宝斋分店的资方经理,余者荫梧、子元、连兴皆是董家远近亲属。信文如下:


  昨日接你来信/一切甚为欢心/父亲说小孩实在淘气/每晚啼哭吵人/这是你做母亲的责任/对于小孩要当心/钱币吃亏我不问/只要家宅安顺/荫梧来信说商业没有劲/他愿深造学问/我曾致函慰勉/但未得到回音/子元来货我愿闻/问行情等他来信/我近来的生活实在哏/饭馆常吃有人候账/看戏有梁氏惠银/北方物价跳跃/要算上海尤甚/前天花了四万七/买棉被一条七斤/我近一切安泰/不用你来挂心/连兴将照片是否交给你/否则见面动问/对于父母要孝顺/旧伦理永远保存/今日星期无事/随便和你谈心/写啦三张不叫信/简直是相声斗哏/寒冷气候不定/望你时刻谨慎/写到此处我无文/你能否动笔评论/别无他言可叙/祝你一年四季和顺。


  一九四九年十一月廿日石良寄给静华永读解闷


  轻松的笔调,简练的文字,绵绵的情意,包含了对妻子的开导、宽慰、关爱、嘱托、期盼、祝愿,同时还“汇报”了自己在上海“实在哏”的生活景况,甚至连市场物价状况、购买一条七斤重棉被,花了四万七千元都“汇报”甚详。真个是“绸缪千万语”尽在三页“婉转十三行”之中了!


  陈季略写给五女戊双的


  “幽默谈”信


  信共两页。主页主要是托女儿代办“一桩事”:信文云:


  “汝来恨为时太短,接函慰悉一一。汝临行坚嘱须写信,今乎写了,却是专为一桩事,此外仍未能多说一句半句,恕之。


  “怕你不雕虫篆刻断笺残篇”。以上十一个字望于元人词曲中搜寻对偶,凡可对者都应写来并注明何人之作,从速。老聋甚好勿念。此颂双祉及龙好!痴十二,廿一”


  估计是写完一页,觉得有负女儿临行时“坚嘱须写信”的企盼,所以又附写了一页。文字不多,像在做“文字游戏 ”。信文如下:


  “聋 此为有耳之龙


  龙 此为无耳之龙


  有耳之龙 实在无耳


  无耳之龙 实在有耳


  痴·幽默谈”


  信尾又加一句附言:“多说已不止一句半句矣”。用以呼应前信所言。由此可见老人对五女儿是多么的关爱和尊重。


  笔者对有关陈氏家族的资料,做过些许研究。因而和陈氏的后人,包括本市、外埠以及旅居海外者也有所接触,所以读信时对字里行间的意思,可能领会得更多一些。且听我稍作解读。


  写信人陈季略(1869—1937)名韬,别号玉螭、痴。祖籍湖南衡山,生于江苏常州。陈氏工于书法、擅长诗词,喜收藏,通鉴赏。清末曾任四川成都府幕僚,后任乐至县县令。辛亥革命后工作时断时续,便以卖字所得贴补生活。收信人是陈氏第五女,名鹂(1904——1999)字戊双,毕业于北平大学艺术学院西画系。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从事美术编辑工作多年,对出版、展览事业多所贡献,并有美术专著。


  陈氏家族大兴写信之风,陈季略夫妇与子女之间书信往还十分频繁。有谁间隔时日稍长,或写信久未得复,便会引来催问或念叨。加之陈季略爱好广泛,给子女的书信,似是惜墨如金,常常大笔一挥,简明扼要,几无闲言碎语。而子女们又希望父亲的信多一些、写长一些。因之有了第一封信的“仍未能多说一句半句,恕之”和第二封信上 “多说已不止一句半句矣” 的附言。


  第二封信里的“聋”、“龙”,并非就字说字,都有所指。陈季略晚年曾患耳疾,肿胀剧痛,致听力严重下降,故戏称自己为“老聋”;其外孙女(五女的女儿)周同云(退休前任高等教育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生于1928年,属龙,且颇受外祖父母的喜爱。平时写信时多以“龙”、“龙龙”呼之。此信亦然。(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 责任编辑 薄茹 助理编辑 张涛)





联系我们
  • 手 机:13521205815
  • 电 话:010-63517989
  • 邮箱:dahanhualang@163.com
  • 地 址:北京西城区琉璃厂西街57号105

扫一扫加微信

13521205815

欢迎来电咨询

首页 名家索引 书法作品 绘画作品 古旧书画 西洋艺术 古玩杂项 疑似真品 大瀚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