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购名人字画电话:13521205815
搜索
作品分类
热门作品
联系我们
手机:13521205815
电话:010-63517989
微信:bjdh88
地址:北京西城区琉璃厂西街57号105

书法作品

当前位置:首页》书法作品
齐秉颐【六只虾】

编号:07898号
作者:齐秉颐
名称:齐秉颐【六只虾】
价格:协商
尺寸:46x69.5

07898号齐秉颐【六只虾】46x69.5软片2-1【1300元20140523邹卖手机】【琉盘点有2015年4月7日开始盘点的】【盘点齐家后人软片有20210816】【20220518有上新网站】.jpg

07898号齐秉颐【六只虾】46x69.5软片

在北京采访到了齐白石老人的嫡孙、著名国画艺术家齐秉颐先生,在追忆齐白石老人传奇人生的同时,诠释齐白石老人艺术创作的独特理念和文化精髓。


齐秉颐接受采访

严厉勤俭的家风深深影响后人

齐秉颐先生是白石老人嫡孙,砚田斋主人,生于1949年春,时值白石老人九十高寿,故老人亲自赐名九十孙,号“齐九十”。受白石老人艺术熏陶,齐秉颐自幼醉心国学,精于书画,尤其在画虾和篆刻上造诣深厚,颇有白石老人遗风。


少年齐秉颐与齐白石先生

“虽然爷爷离开我们已经60年了,但他端坐在堂屋作画的场景还是时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梦境里,宛如昨日。”站在位于北京西城辟才胡同的齐白石故居里,齐秉颐向位于院落最北侧的正堂屋深深鞠了一躬。

齐秉颐在北京辟才胡同齐白石故居

齐秉颐在齐白石故居院内

齐秉颐先生告诉记者,在自己小时候的记忆里,对白石老人最大的印象就是严厉。“爷爷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晚辈对长辈都要毕恭毕敬。用餐的时候必须等他老人家拿起筷子,说可以吃了,大家才能动筷。”

“包括我父母对我,同样要求非常严格,甚至苛刻。”齐秉颐回忆起二十年前,因为自己在创作上稍有松懈,快五十的人了竟被母亲罚站大半天,不准吃饭,不准活动,毫不顾忌一丝情面。

“这都是从老人那里继承下来的传统。”齐秉颐说,齐家严厉的家风对后人影响深远,不管是艺术创作还是做人做事,齐家后人都继承了严谨的态度。

勤俭是齐秉颐对白石老人另一个最深刻的印象。

齐秉颐介绍,自己小时候,新中国已经成立,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白石老人都非常关照,毛泽东主席多次接见老人,周恩来总理更是亲自登门关心老人生活。


齐白石先生与周恩来总理

“那时候物质上是相对比较富足的,我小时候喝的都是周总理派人送来的进口奶粉。” 即便如此,白石老人仍然十分勤俭,全家人经常吃一大锅炖白菜下米,也难得有几片肉。“爷爷穿衣服更简朴,一年到头都是那一件长袍。”


齐白石先生生活照 (齐秉颐供图)

“外界一直都说齐白石爱财,抠门,其实不然。”齐秉颐告诉记者,白石老人的勤俭并不是吝啬抠门,只是一种单纯简朴的生活习惯。“爷爷常跟我们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就是个木匠出身,能有口饭吃就不错了,不能再去给别人添麻烦。’”

据齐秉颐介绍,当年周总理知道老人是湖南人,喜欢吃湘菜,特意关照了当时北京最好的湖南饭店,老人去吃一律免费,但老人从来没去吃过一次。对于一些宾客宴请,老人也是能不去就不去,就连生日大寿也都是在家里吃。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人对自己的学生和朋友从不吝惜。齐秉颐说:“小时候经常听奶奶说,只要有家境不好的学生来拜访,爷爷都会慷慨解囊,或者赠画或者直接给钱。李可染、黄苗子、许麟庐等等,都受过老人的支持。”

据介绍,1935年日本发动华北事变后,白石老人任教的学校被迫停办,临别时老人给学生们每人赠送一幅画作纪念。

对于穷苦百姓,白石老人也是充满怜惜和悲悯之心。

在北京故居生活了三十多年的看门人老尹,就是白石老人救助的落难人之一。

“老尹以前是宫里的太监,清朝被推翻后就流落街头了,还总是被人欺凌。“齐秉颐告诉记者,白石老人一次偶然机会看到老尹,觉得他可怜,就把他领回了家,当了家里的看门人。

“几十年里,无论多难,只要家里有一口吃的,就饿不着老尹。“据齐秉颐介绍,白石老人还画过画给老尹,以备日后有难时拿来救急。

“还有一年冬天,家门口一个卖白菜的农民,好多天了白菜也没卖出几颗,天天在街头挨饿。爷爷看他可怜,就提出来画一幅白菜给他,换他那一车白菜。农民不认识齐白石,更不知道齐白石的画价值连城,死活不同意换。”白石老人对穷苦人的怜悯之心可见一斑。

更难能可贵的是,白石老人从来不因为钱财而出卖自己的人格。

抗战期间,白石老人因为痛恨日寇和汉奸,宁愿全家挨饿,也坚决不卖画给他们,并在大门上贴了一张告白,上写十二个大字:白石老人心病复发,停止见客。有朋友担心老人的生计,前来关心,老人做诗句“寿高不死羞为贼,不丑长安作饿饕 。”,一身正气,感人至深。

勤奋加悟性成就一代国画大师

谈起老人的艺术创作理念和成就,齐秉颐认为,勤奋和悟性是成就齐白石一代国画大师的两个主要原因。

“悟性这种东西是天生的,很多时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勤奋刻苦却是自己能选择的。”齐秉颐说,跟爷爷在一起的时光里,印象最深的就是爷爷每天伏案作画的场景。白石老人九十多高龄仍每天坚持作画,笔耕不辍。



齐白石先生作画(齐秉颐供图)

据统计,齐白石留给世人的绘画作品达三万幅,篆刻两千余方,这样的卓绝成就可谓前无古人。究其原因,与老人的勤奋不无关系。他的勤奋并非一时冲动,也非一日打鱼两日晒网,而是贯穿一生。

齐白石从小就勤奋好学。在他老年写过的《忆儿时事》一诗:“桃花灼灼草青青,乐事如今忆佩铃。牛角挂书牛背睡,八哥不欲唤侬醒。”忆的就是砍柴牧牛不误读书的旧事。

齐白石每天作画刻印从不间断,只有在双亲病重而又归家无望之时,心乱如麻,不耐伏案,才停顿下来几日。他曾说:“三日不作画,笔无狂态”,意谓作画要勤奋,天天握笔,才会心到笔到,达到良好的效果。 齐白石的勤勉在他的很多题画、诗文和篆刻中都有所表现。

据齐秉颐介绍,白石老人题画时曾写过:“昨日大风,未曾作画,今日作此补足之,不叫一日闲过也。”他也有诗:“未能老懒与人齐,晨起挥毫到日西。”又有诗:“铁栅三间屋,笔如农器忙。砚田牛未歇,落日照东厢。”,寓意自己像一个老农一样耕耘不息。 白石老人刻有印章“要知天道酬勤”。他曾自言:“我由木匠而雕花匠,又改业画匠,直到如今,靠着卖画为生,略有一点成就,一句话概括,就在一个‘勤’字。”他的画有的题“白石夜灯”四字,都是在夜晚灯光下画的。

齐秉颐告诉记者,白石老人晚年戴着两幅眼镜,照样作画不止。这种勤劳刻苦的作风,能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实属不易。直至去世前三个月,老人还画过一幅《牡丹》,这是他留给世人的最后一张画。“我爷爷真正做到了生命不息,作画不止。”齐秉颐说。 受白石老人影响,齐秉颐也传承了勤勉的创作风格。“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我曾有整整10年时间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其余时间就是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画画。”齐秉颐同样喜欢画虾,为了能让自己画的虾和白石老人的更像,齐秉颐十年间几乎不见客。

“为了防止外人打扰,我特意让他们从外边反锁房门,只有吃饭上厕所才喊人开门。”

齐秉颐的勤奋和遗传自白石老人的悟性,也造就了他在绘画方面的成就。在日前刚刚结束的由商务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吉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东北亚博览会上,齐秉颐应邀参展。


齐秉颐作品

“年轻时候也曾经迷失过,自认为画的虾已经超过白石老人,现在想想有些可笑。”齐秉颐说,随着自己对绘画艺术研究的越深入,越感觉白石老人艺术成就的不可超越。

“以画虾为例,虽然外形有几分像,但精髓相去甚远。爷爷画的虾有皮有壳有肉,更有真实感。细微之处,寥寥几笔,出来的效果完全不同。”直到现在,年近七旬的齐秉颐还在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近年更是专注于对齐白石画作的研究上。

“作画最重要是还是要有自己的风格,有传承,有创新,才能体会出国画的真正魅力。”齐秉颐说。

艺术创作更需要大匠精神针对当下兴起的国画艺术热潮,齐秉颐表示,这对国画艺术的发展肯定是大有裨益的,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重要体现。齐秉颐同时提醒,国画艺术创作看似容易,实则非常艰苦。“如果没有一颗匠人之心,是很难有所成就的。”

齐秉颐介绍,白石老人有一方印章叫“大匠之门”。“这既是老人告诫后人和他的学生,也是自我勉励。学习国画,学习绘画艺术一定要有工匠精神。”

白石老人的匠人精神,在齐秉颐收藏的老人42幅人物手稿上体现得尤为深刻。

“这42幅人物手稿是老人亲手传下来的,至今没有公开面世。”齐秉颐介绍,42幅人物手稿以佛教人物为主,形态各异,惟妙惟肖。

“42幅手稿都有编号,每一幅都有老人亲笔批注,是老人为了提高绘画水平而做的。”齐秉颐介绍,这些批注有的写着“要不得”,有的写着“衣袖要长一寸”,有的同一个人物画了两幅做对比。

“可以说老人的每一笔都深思熟虑,所有批注和改动的地方都恰到好处。”

齐秉颐介绍,这42幅手稿是当年自己的父亲为了指导自己绘画,教导后人不要走弯路,作为学习的范本而传下来的。

“每当看到老人为了画好一笔都精心研究揣摩而做的批注,我都非常感动。”这也成了激励齐秉颐几十年坚持绘画,笔耕不辍的精神动力。

白石老人的匠人精神不仅体现在画上,也体现在老人的诗文上。

“说起白石老人,世人更多了解他的画和印章,却不知道他的诗。”齐秉颐说,老人晚年曾自诩,“我的诗第一,印第二,书法第三,画第四”。

为了学诗,齐白石27岁起跟随陈少蕃相继读了《唐诗三百首》、《孟子》、唐宋八家等古文,还和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缔结诗社,一起切磋交流诗艺。白天忙于卖画养家糊口,读书学习的事便都捱到晚上,因为家境贫寒,点不起油灯,常借松油柴火照明苦读。

正是他这样持之以恒,为以后的诗文创作奠定了基础。老人在七十岁时曾作诗回忆当年用功读书情景:“村书无角宿缘迟,廿七年华始有师。灯盏无油何害事,自烧松火读唐诗。”(《往事示儿辈》) 齐白石的画有意境,有味道,耐品味,其实远不止是笔墨功夫精到,其诗书画印的浑然合一更使画面增添了味外之旨,体现了全方位的艺术修养。

“一个木匠出身,最后能有这么高的诗文造诣,全靠的一种大匠精神。”齐秉颐介绍,老人在题“画蟋蟀”的诗中写道:“秋光欲去老夫痴,割取西风上茧丝。唧唧寒蛩吟思苦,工夫深处老夫知。”,正是对白石老人大匠精神的深刻写照。

心怀感恩之心,发扬白石文化

作为齐白石嫡孙,一代国画大师的后人,齐秉颐是幸运的,也同样背负着巨大的压力。

“身体里流淌着齐家的血液,自然就继承了爷爷的艺术基因。”齐秉颐说,自己从小耳濡目染,每天见到的都是白石老人的真迹作品,对自身艺术修养的提升确实很有帮助。

“自己能有今天的一点点成绩,我是怀着感恩之心的,感恩我的爷爷白石老人,感恩所有齐白石文化艺术的爱好者和支持者。”

“但作为齐白石的孙子,同样也背负着更大的压力,更多的责任。”

近年来,作为齐白石后人家族的主要代表,齐秉颐主持了齐白石先生著作权案、齐白石墓迁址等家族事宜。

期间,齐秉颐深感齐白石老人文化精神和国学艺术传承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遂决定投身于齐白石文化艺术的研究和推广。日前,齐秉颐已经先后在长春开设“齐白石文化艺术研究院”,在深圳开设“大匠实业”,作为发扬齐白石文化艺术的平台。

齐秉颐告诉记者,现在很多人学习国画,学习齐白石,更多学的是技巧、笔法,却少有对国学文化,对齐白石文化精神内涵的研究和学习。

“我认为,学习齐白石,最重要的是学他的艺术修为,学他的大匠精神。”齐秉颐说,白石老人一生不为名利,不计得失,一生专注于绘画艺术,又坚持原则,一身正气,不为五斗米折腰。“这才是他留给世人最宝贵的财富。”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重要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是大国文化的崛起。”

齐秉颐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关注和支持齐白石文化艺术的研究和推广,为国画文化,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图文/少白公子)

注:以上图文节选自讲座《少白画家趣说齐白石》 主讲人:汤发周

戊戌年 【狗年】记于华东上海中国齐白石艺术研究会(上海浦东分会)

齐白石再传弟子、齐白石美术馆-画家汤发周纪念齐白石诞辰150周年





联系我们
  • 手 机:13521205815
  • 电 话:010-63517989
  • 邮箱:dahanhualang@163.com
  • 地 址:北京西城区琉璃厂西街57号105

扫一扫加微信

13521205815

欢迎来电咨询

首页 名家索引 书法作品 绘画作品 古旧书画 西洋艺术 古玩杂项 疑似真品 大瀚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