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918号朱寿友【书法青山.鸣】70x137软片已售出
朱寿友 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教授
朱寿友,字老谷,号临江逸者。1945年9月出生于江苏淮安。1982年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曾任中国书协二届和三届理事、辽宁印社社长、南京印社副社长、江苏省甲骨文学会副会长。
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江苏省文史研究馆书画院副院长、西泠印社社员、南京印社顾问、世侨书画院顾问、北京中韩书画家联谊会顾问。
朱寿友,字老谷,号临江逸者。1945年9月出生于江苏淮安。1982年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曾任中国书协二届和三届理事、辽宁印社社长、江苏省甲骨文学会副会长。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西泠印社社员、南京印社副社长、世侨书画院顾问、北京中韩书画家联谊会顾问。曾获第二届全国中青年书法展一等奖、全国书法艺术荣誉奖。先后在中国美术馆和江苏省美术馆分别举办个人书画篆刻展,有多幅书法作品分别被两馆收藏。曾赴美国、新加坡以及香港、澳门等地进行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艺术辞条应邀入编《东方之子》、《世界名人录》等数十种大型典籍。几十年来,各种国际国内重大书法展均有作品参展,大量作品入编各种书法集。 [1]
出版有《中国书法大典·朱寿友卷》、《寿友印痕》、《艺术界·朱寿友专刊》、《当代书法领军人物·朱寿友》、《收藏报·朱寿友专刊》、《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作品集·朱寿友卷》、《风华再现·朱寿友书法世界》、《人民日报书法专刊·朱寿友》、《21世纪·中国书坛十二大精英作品集》、《巨匠之门》、《德艺双馨》、《当代书法研藏》、《大家风范》、《中国艺术档案·朱寿友书陶渊明诗》、《中国近现代书法名家·朱寿友》、《中国书法百家争鸣·朱寿友作品专集》、《中国书法大典·朱寿友作品集》、《朱寿友书毛泽东诗词六十一首》、《朱寿友草书唐宋词八十八首》、《朱寿友书元曲百首》、《朱寿友书元明清词百首》、《朱寿友书近代诗百首》、《朱寿友书唐诗百首》、《朱寿友书宋诗百首》、《朱寿友书宋词百首》、《朱寿友书庐山古今诗词百首》、《荣宝斋画谱》、《中国好书法·朱寿友作品选》《朱寿友书老子道德经》、《朱寿友篆刻作品集·千字文》、《从心游艺·朱寿友书法作品选》、《古典书风·朱寿友书法作品选》、《朱寿友书楚辞》、《朱寿友小草墨迹·中国古代短篇散文一百篇》、《朱寿友草书墨迹·马一浮七绝中国历代书法名家百咏》、《朱寿友金文墨迹·唐五言律诗一百首》、《朱寿友作品集·中国历代诗人咏春诗词一百首》、《朱寿友书中国历代先贤咏夏诗词百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 朱寿友书法篆刻近作选》等二百余种专集、合集和专刊。 [2]
评朱寿友编辑 播报
由《寿友印痕》想起
2015台历书法
近日获赠一册装帧精美的《寿友印痕》,它勾起了我的一些回忆。朱寿友先生在我的印象中,始终是一位书家。
1986年,他的书法作品在全国第二届中青年书展中,与孙晓云、华人德、吴振立等人同获一等奖,从此一举成名。依我的观察,寿友先生应当成为一印坛大家。理由有两点:一、出道早。寿友先生的篆刻作品早在1973年“江苏省国画书法印章展览”上即已亮相。那次展览是文革中江苏省所举办的唯一一次大型书展。参展篆刻作者计86人,其中既有蔡易庵、孙龙父、桑愉、吴觉迟、张寒月、黄稚松、谈月色、陈大羽、丁吉甫、秦士蔚等一大批老一辈名家,也有蒋永义、王冰石、马士达、黄惇、刘云鹤等印坛新秀。寿友(此时在徐州某部队服役)与王冰石是代表徐州地区而参展的。1980年,寿友先生的篆刻作品又入选了全国一届书法篆刻展览(此时寿友已随军定居沈阳)。寿友的印作参加1973年的江苏省展和1980年全国展,年龄也只有30岁左右,其开局是同辈中较为少见的。与韩天衡、石开、马士达、黄惇、刘一闻、赵熊、童衍方、熊伯齐等当今名家几乎同时步入印坛。二、平台好。寿友先生1985年即担任北方重要印学团体——辽宁印社社长,这也是一般印人所无法企及的。此外,寿友身在军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1985年和1991年曾两度当选为中国书协理事。寿友先生有如此的资历和发展平台,倘若他执意要在篆刻道路上走下去,可以想见,成为一名印坛的领军人物应当不会有什么问题。然而阴差阳错,寿友在书家和印家这两种角色的选择上,他选择了前者。事实证明,他的这种选择是十分正确的。
朱寿友2014书法集锦
朱寿友2014书法集锦(80张)
值得欣慰的是,寿友在进行书法创作的同时,并没有完全舍弃篆刻,而是见缝插针,兼而习之,时常参加南京印社或全国举办的篆刻创作活动。据悉,他在书、印之外,还能吟诗作画,这就更加令我钦佩不已。
寿友先生的印,一如其人,朴实、大气。翻阅《寿友印痕》中的百余印作,给我的印象是,汉铸印斑烂、醇古的气息异常浓烈。一些在章法上难于处理的白文多字印,寿友均能一一安排妥贴,浑然悦目。如37页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47页的“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85页的“平沙四顾自迷惑,远近悠悠随雁行”145页的“山野低回落雁斜,炊烟茅屋起平沙”等印,无论是三行排列还是四行排列,皆能达到自然合理,非老手莫能为。
寿友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间参与创建江苏省甲骨文学会,先任艺术委员会主任,继任副会长,因而有机会经常研习甲骨文书法,其作品屡见报端。《寿友印痕》中也收录了几方甲骨文印。如57页的“六朝古都”、89页的“一分为二”、165页的“为学在敏求”等印刀笔兼融,笔画虽粗犷苍莽,但仍不失甲骨契刻之意。
寿友先生已年过花甲之年,书艺渐入佳境,又成为西泠印社的一员。衷心希望寿友先生他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印章作品,为当今印坛增添异彩。 [3]
苏金海--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社员、南京印社副社长、江苏省甲骨文学会副会长、南京市书法家协会顾问。
《寿友印痕》序 业衍璋
寿友先生篆刻集刊行贺之以诗并序。
昔者,余读实斋先生书,最有味其博约之论,以为深得学者治艺之窾要。其言曰:“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类必要于扩充,道必抵于全量,性情喻于忧喜愤乐,理势达于穷变通久。博而不杂,约而不漏。庶几学术醇固,而于守先待后之道,如或见之矣”。今观吾友朱寿友先生之所为,益信之矣,先生吾楚有名士,盛业闻于海内外久矣。接其人,英风飒爽,倜傥豪迈,而谦抑温厚,略无矜尚。语其能,则多才博艺,迥非凡响,诗书画印,莫不隽美,且浩然之气,蓬勃纸上,汪洋恣肆,不可端睨。英概之致,毕现于其笔划经营之间,其于治印,尤为出色当行。盖其取法,导源于汉官,故光明俊伟,端严庄重,望之如见端冕垂裳大夫,肃然可敬。继又观摩明清诸贤之作尤伙,沉吟于文三桥邓完白之制作,皆能得其精神气韵,会之于心。故其所篆刻者,无虑数千万颗,皆元气浩瀚,真如浑金璞玉,皆非深体天地高厚之理,心追云水苍茫之致者不可。实斋先生所推许得之于心,专之至精者,先生有之矣,绝非世间依傍一二名宿以邀名誉辈所能望其项背也,先生未冠即参军,在军中逾三十年,多事文化宣传工作,遂亦得日夕专精共术艺,日就月将,阅时既久,愈益高妙,而为全军知名,声气所及,颇多影响,方在沈阳时,遂偕同好多人创辽宁印社研习推阐其艺不倦。其时国中印社,唯西泠,有重名,然只在湖山间,继起者甚尠,才七八家,至此,先生所创之辽宁印社亦遥在东北起与商榷焉,自兹以后,全国各地,印社先后创立者渐多,如雨后笋,今则何啻百数矣,是则先生之推动倡导,与有力焉,而先生不自限,愈益刻苦砥砺,术艺之精,海内外共传其姓字,由是观之,实斋先生所谓“类必要于扩充,道必抵于全量”。先生亦有之矣。然观先生制作,似若信手拈来,孰知其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莫非其精神气血之所凝聚,于以知其忧喜愤乐之所寄托,达于穷变通久可必矣。今先生择其积年所作百分之一二,辑为印谱,将刊以问世,吾知此谱一出,不惟将掀动今日印坛诸俊彦,亦将沾濡来日之后生多矣,为之色然喜,谓曰:是也,夫子犹云待沽,先生何为閟其术艺之久也,今即公于世,何只广来学之路亦见盛德之无暨,先生今虽亦六十余,犹盛壮,来日方长,不可限量,孰能测其涯涘,余则老矣。衰疲不能尽序先生之道业以语世人,为深憾。无已,辄口占一诗为贺。诗曰:古印由来溯汉官,淋漓元气浩无央,而今青眼得老谷(注),霪雨何殊见颢阳。谨乞哂纳。同学弟业衍璋序于金陵卢龙山下时则已丑端阳后十日,年逾九十。 [3]
(注)老谷,寿友先生表字,先生尝自号临江逸者
自序
朱寿友
记得童年,父亲自旧货摊购得龙门砚给我习字用,然而不长时间,砚之四侧及底部均被我刻满了字,当然免不了挨了顿骂。后来常常在田野路边寻些砖块瓦片磨平奏刀,以为一大乐趣。
文革初期,时居古彭,一日于街旁偶得印石一方,即刊六面,此作后来入选江苏省书法篆刻展览,产生动力,一发不可收也。
七十年代,篆刻作品每于入选展览或见诸报刊,心潮逐浪,喜不自胜。山阴道上,曲径通幽,一往无前。
八十年代以后,社会进步,文艺复兴。书法篆刻界豪杰四起。喧嚣声中,彻悟古贤之境界,离经叛道者自生自灭;深得今朝之露滋,尊师善友而无怨无悔。
余治印无数,称意者不多,虽早有成册之意,终因眼高手低,未敢奉面。而今年逾六旬,静静回首,略有心动,遂从近作丛中选出近百,集成此册,面世问益,同道好友不吝赐教。不胜感谢。
是为自序。老谷于金陵临江逸居。
瑰意琦行超然独处
——朱寿友书法集序业衍璋
昔者,东坡论吴道子画,以为其“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故臻极诣。世之大匠,其造艺未有尽脱略规矩而妄为措置者,大抵目遇则神会,心画而手随,彷佛若不经意而为之者,及其成也,炳耀堂皇,悚人心目,欲求其规矩绳墨之迹,了不可见,何哉?庖丁解牛,目未尝见全牛,动刀甚微,而砉然响然,謋然已解,如土委地,固何尝不批大却,导大窾,然其用刀十九年,刃犹若新发于硎,何哉?余读兴化刘熙载先生书,见其言,深会其旨,始得其要妙,
先生论书有云:“书要心思微,魄力大,微者,条理于字中,大者,旁薄于字外。”
余以为其言诚足以释东坡之论吴画,亦可以明庖丁解牛,盖心思微则未尝稍游离于规矩,而魄力大必不致拘泥于形迹,此诚造艺者所宜知,不可不精研而力行也,明乎此,谨循其道,其成艺庶几可以超凡境而跻圣域矣,余今获观朱寿友先生所作各体书法多帧,心目不觉豁然,尘襟顿扫,何则,盖先生所作,诚能以此道一以贯之于其中,妙手独运,浑然天成,彷佛曾无困学勉行者,不大可异乎,如寿友先生者,信可以传世而媲美前修矣。
先生与余共事于江苏省文史研究馆者,迄今垂二十年。方其始来馆,即闻其以擅书鸣于辽沈幽燕者已久,并尝及舒同、林散之、萧娴、沈延毅、启功、沈鹏诸前辈之门而向艺者焉。盖其少时,即好摹写篆刻,乐之而不疲,徒以居乡陬,不克广其学而竞其业,未冠即参军,以其能为拔萃,军中命以膺文教宣传工作,适符所好,遂得肆志研习,自篆隶而汉魏晋唐法帖,广搜博览,临习揣摩,妙得其旨趣,洎而部队移防关东,往来戍守于白山黑水之间,山水之雄浑,原隰之壮阔,冰天雪地之浩茫,林莽丛薄之厚重,触目经眼,无不开其心胸,壮其情志,先生得此陶铸,冥会于心,于是其所作,骨气遂益厚实,笔力亦益豪纵,世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者,此于先生,则造化实蕴蓄其心源,真所谓得天独厚,是以其高韵深情,坚质浩气,天然而自足,盖其胸中既具磅礴之气,腕间自赡真实之力,殊不待旁求假借而做作之也。
试观先生之作,其见于石鼓者,虽于其朴茂圆融间,亦可见其豪迈,其见于甲骨者,虽于其划刻精劲处亦可显示飘逸,至于草书,此更先生所出色当行者,盖其玩习晋唐法帖最久,深得二王张素之神髓,默会其旨趣,故其所作,笔力虽遒劲豪纵而结构则严正整饬,真所谓破而愈完,纷而愈治,点划之间,真如坠石漏痕,而离合之际,一若争衡拱立,飘逸精健,不可方物,与世俗之作草者但知连绵拖曳者迥异,盖其发踪于章草,而循轨于晋唐,源远流长者深且厚矣。
先生前此,已裒其印蜕版行于世,掀动艺林,今又最其诸体书法成集以飨国人,吾知其必将为吾国书法开新其面亦润泽来者,其可喜可贺之大快事也,余老矣,陪奉之无从,特私心忭慰耳,记先生印谱版行时,余曾贺以诗,今其书集成能不赓贺之乎,辄成一律谨奉,诗曰:霜锋须奉将家郎,倩女何辞白玉珰。击楫人惊艺舟远,临流共羡海天宽。佳人雅韵碧桃树,墨客清晖明月光。岂是阿私逞好句,只缘老眼已多看。
业衍璋谨奉并序,时年九十有一,于金陵卢龙山下。
业衍璋(1920--2011)著名文学家、诗人、江苏省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
垂露在手清风入怀
朱寿友,这个名字几乎与文革后的书法热潮同步见于文化社会。他今天的果实来之不易。几十年来,他在追寻艺术真谛的道路上以坚毅的步履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他的实践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珍贵的借鉴。
虚心仿竹品逸效兰
朱寿友书法作品.小宝
朱寿友书法作品.小宝(60张)
寿友先生1945年生于江苏淮安农村,童年家境贫寒,其母早逝,一家生活重担全靠父亲维系。所以他从小受父亲影响,至今还保持着节俭勤奋、谦和诚朴之作风,百折不饶、坚韧不拔之毅力。1963年,18岁的他投笔从戎,军旅生涯三十年,辗转三大军区,地跨半个中国,历尽人生五味,逐渐练就一身钢筋铁骨,百毒不侵。
寿友胸怀坦荡,关心后学,八十年代,寿友时居东北,求学者甚广,尤其是部队青年居多,不论情况如何,他总是以端正人品为首要,然后才谈及书艺要法。他强烈反对学生模仿老师笔迹一步一趋,竭力提倡学生应从传统入手,临摹古人得高趣,别出新意成一家。每每对学生的细微进步,总能给予热情鼓励,他当年的学生中有很多在书坛已成佼佼者。中国书协1993年成立书法培训中心,他是首聘教授之一,每次为学生批点作业,总能站在一定的高度,根据学生之情况,指出方向,明确方法,从不就字论字,收到很好效果。八十年代后期,书界不团结现象严重,一向倡导团结,提倡书法学习应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寿友先生奋笔写诗“众口蜩螗翰苑稠,讧争排毁几时休,书风再振硕人手,一扫群嚣返主流”在书法报上发表。寿友为人宽厚、爽直、大度。即使在某些方面遭人误解,甚至中伤,他一笑了之,“止谤莫如自修”之古训常在他心中回荡。季羡林先生有一首打油诗道:“人生在世一百年,天天有些小麻烦,最好办法是不理,只等秋风过耳边”。寿友的心境与季老如此暗合,钦佩也。
寿友先生热心社会公益,早在1989年,他当时兼任辽宁省文化艺术经济促进会秘书长,在他倡导和积极参与下,于沈阳成功地举行了向第十一届亚运会捐款的书画义卖活动,效果很好,影响很大。另外个人还直接向亚运会组委会捐赠作品百件。国家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他都能在第一时间捐款、捐字,为国分忧。
寿友先生1982年成为中国书协首批会员。1985年和1991年两次当选为中国书协理事,因此在中国书协成立二十周年庆典上荣获中国书法艺术荣誉奖。1988年在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个人书法展创造两个第一,即军人在此殿堂办个人书法展第一人,中国美术馆打破从不收藏书法之惯例第一个收藏寿友书法作品。同时中央电视台在当晚新闻联播中予以报道,影响很大。一时间,在部队书法队伍中所谓军内“三巨头”、“军旅四杰”的说法时现于耳。应该说1990年前寿友书法发展的形势前景广阔。然而一场“引进人才”的讨价还价在两大军区中进行了半年之久,最终引进方以付出两名导演和诱人的许诺而达成契合。于是寿友满怀喜悦来到了六朝古都。天有不测风云,因为引进方的食言,导致他的美好憧憬化为泡影。屋漏偏逢连阴雨,后院又起火,这时的寿友内外交困,焦头烂额。此刻寿友先生是多么希望得到一丝理解和安慰,但现实总是无情,无端的诽谤、中伤、背叛、误解一时间向根根毒针向他袭来,他很愤怒,也很无奈。1993年秋,他毅然结束了三十年的军旅生涯。这次的遭遇,对于朱先生的人生发展无疑是致命的,常人是难以承受的,然而,正因为他有着通过书法形成的博大胸怀和凌驾各种复杂现象的超凡境界,坦然面对现实,从容诠释自己,昂首挺胸向前走。
1995年江苏省甲骨文学会成立,他是理事。1999年参与筹备组织了纪念甲骨文出土100周年书法展和学术等系列活动后,成为学会副会长。十几年来,先后参与筹办了中日甲骨文书法展和海峡两岸甲骨文书法交流展以及国际甲骨文书法展多次。2001年,组织作品并参团应邀赴新加坡参加“国际甲骨文书法交流活动”;2009年,组织作品并参团赴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举办“联合国中国甲骨文书法展”取得圆满成功。为中国文化进一步融入世界,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做贡献。2004年,以江苏省海外联谊会理事身份参团赴香港进行“苏港雅集”活动,为苏港两地文化交流尽力。
想起寿友刚到地方时,由于人地两生,很不适应,冷板凳加小人使寿友对“虎落平阳”有切身感悟。然而他仍以宽容心态以德报怨,面对现实游刃有余,站在历史的高度,兢兢业业,扎扎实实地工作和学习。天道酬勤,2004年被省政府聘为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2007年又成为中央文史馆书画研究院研究员,2009年成为西泠印社社员。
寿友自刻一方自勉印章曰“清慎勤忍”。“清”指品味,“慎”指品德,“勤”指品行,“忍”指品格。寿友先生几十年来的实践证明,这四个字是战胜人生各种困难的法宝。来源:光明网
貌丰骨劲超然独出
寿友先生的书法风格貌丰骨劲,超然独出。三十年的军旅足迹形成的粗旷、豁达、明快之气质逐渐成就了他的老辣、古朴、简洁的书法风格。他年轻时曾多次拜访林散之先生,明确了学习书法不能闭门造车,要陶冶于大自然,亲历名山大川,开阔胸襟,锻炼气质。林散之还亲自写笺荐入萧娴门下学习笔法。此后又于启功、沈延毅处聆听教诲,懂得了学习传统,临习古人是书法的必经之路。
长期以来,寿友先生一贯主张转益多师之理念,学无常师,能者为师,吸收八方精华,熔炼一颗金丹。他善于用现代大师的珍贵心得和成功经验将自己牢牢扎进传统宝库,寻觅古人遗风。从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入手,感受行书之气韵,又临王羲之十七帖、大观帖,以规范字法,汲取孙过庭书谱的灵动,研习怀素小草千字文的空灵、含蓄和简约,进而又从“古塔铭”、“郑文公碑”、“张猛龙”中找力度,从“殷墟文、金文、石鼓文、汉隶、章草”中体会古韵……。他常说,自己书法的最终风貌是不可预见的,但只要坚持正确的路数,不断提高品位和境界,以达人书合一,那么你的艺术风格自然就逐渐成熟在其中了。古语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放置四海而皆准的古训,在书法领域里尤为应验,很多书家的作品在中年方已定型,往后的变化甚微,而寿友先生的书法变化幅度之大是显而易见的。寿友常说:书法写的不仅是字,写的更是学问、境界、品位。凡格调高雅之作,除了好的气质,扎实的临帖功底之外,读书、阅历、修身、器识更加重要,凡学者大家,虽不以书法名世,但其笔下的书卷气韵、文化内涵非寻常所能及,这就说明书法的高深之处不是外表如何奔腾,而在于内涵是否丰富。
寿友于八十年代中后期曾一度在于右任标准草书上下过力气,获得很好的效果,曾得过二届全国中青展作品一等奖。但他并未就此停下脚步,而是马上追根求源,深入研习怀素小草以及其他相关名帖,以期风格求变。标准草书是草书字法要规范,不能随意就笔。规范利于应用,简约便于书写是于右任积极推广标准草书的初衷,决不是号召大家都来学于体。寿友常讲,艺术风格应千人千面,决不可千人一面,否则艺术创作的意义与价值无从谈起。
1995年,南京大学资深教授、文学大师程千帆先生在寿友书法展序言中评其书法说道:“文武兼资,君有之矣,年近五旬,退伍转业,与余共事江苏省文史馆,因得省览其所作,甚惊异之,以为其毫端有力有韵,亦今亦古,非寻常弄笔之士所能也,……寿友固尝策马荷戈雪峰林海,与大自然相莫逆者久,其胸次安得不沉雄放旷且呈现于笔墨间乎”。由此可见,丰富的生活阅历和陶冶于名山大川对书法品位的提高多么重要。
包世臣将书法的最高品位定为“平和简净,遒丽天成”。中正平和,不急不躁,不温不火,简约疏淡,空灵洁净谓之“平和简净”;刚柔相济,美能怡人,高古朴拙,力度内含,自然抒发谓之“遒丽天成”。观朱先生的作品,字法规范、严谨,笔法轻松、自然,章法毫无牵强造作之痕,从容不迫,相得益彰。这些特点不正与此相合吗。
东方艺术虽融引西方元素,但中和的审美观仍然是主线,高品味的作品应是来自自然,表现自然,妙造自然。字如其人,作者的性格、修养、文化、品格、素质、理念均会在其作品中体现出来。他常说:世间万物是艺术之源,书法之美应与自然之美类之相应,不事雕饰,存其天性,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万事求真,真充于内,则神动于外,这才是书法艺术发展的不竭空间。
寿友的书法创作十分严谨,始知真则放在精微。他主张大事必须从小处做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年近七旬的他虽悠享退隐之乐,但艺术创作之热情不减当年,他正应多家出版社之约创作多种专题系列书法作品。他说:欣逢盛世,创作环境优越,社会义务,历史责任,不可旁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3]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3]
寿友先生步入印坛较早。小时候其父亲为他买了块旧砚台,没几天就被他刻满了字,挨了顿骂。后来,他就经常捡些瓦片碎砖磨一磨遣刀。18岁入伍,一日于街边偶得正方形青田石一块,刻成六面印入选江苏省书法篆刻展,兴趣大增。1980年以一方“植树造林”参加了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因此创造了后来成为全国书协会员的条件,从此刻印从未离开过他的生活。
他曾临过汉印数百,同时涉猎古玺、封泥、秦砖汉瓦,还借鉴汉画像石以提高悟境,夯实基础。三十多年前,他的篆刻创作是走了弯路的,当时受多字印风影响太大,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刻了不少多字印,自我陶醉。有幸及时得到启功、沈延毅等大家的指导,勇于回归正道,力求临习传统和创作实践紧密结合,力避时风。重温秦玺汉印,注意明清风格,借鉴西泠八家,揣摩融通。故今天我们看到他的印,清晰的感到传统功底扎实雄厚,汉印斑烂,醇古的气息异常浓烈,朴实、大气、老辣。化古为今恰到好处。江苏省文史研究馆年逾九旬的资深馆员业衍璋先生评寿友刻印最为中肯,曰:“盖其取法,寻源于汉官,故光明俊伟,端严庄重,望之如见端冕垂裳大夫,肃然可敬”。
八十年代朱先生担任辽宁印社社长时,他的理念是“印人必须是书家,书家未必是印人”,意思是如果刻印者不具备书法素养,那么印章的字法、刀法,特别是章法就难以合理运用,作品不会精彩,而书家不必都会治印。在他倡导下,印社经常举办社员篆书作品观摩展,效果甚佳。当时有许多刻印者不懂边款技法,寿友在他长期实践中总结了刻边款的三字刀法,即:“短、断、深”。作者在熟练掌握楷书结构基础上,运刀斜势切入要短,指笔画不能长,形如不等边三角形;断,指笔画断开,有魏碑笔意,增加金石韵味;深,指下刀深,有如凿,使笔画厚重,便于拓。他毫无保留教给大家,很多作者一经练习,立即见效。
2008年他选出近作百方(其中有少数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的代表作),印制成册,和朋友交流。书中每方印附一边款,大多印人深知拓边款既难又慢,成功率低,寿友先生经多年试验,有新的发明,其方法是,边款刻好后,将款面涂黑,墨干后再填以白石粉,用复印机复印,一次可复印一批,字迹清晰,印钮生动,既好又快。
1990年创作手记《闲章不闲》发表在书法报上;1992年,他的篆刻辞条入编西泠印社主编的《中国印学年鉴》;1998年当选南京印社副社长。其作品多次在全国大型篆刻展上作为特邀展出。2009年加入西泠印社。我相信寿友先生的篆刻创作一定会为当今印坛增添异彩。
寿友的人生阅历和不倦探赜,促成了他作品质的升华,他广阔的视野,平和的心态,坦荡的胸襟,客观的思维,过人的胆量源自巨大的代价,铸就了他艺术风格的空灵与平静。寿友的作品看上去平淡无奇,如果你愿意再看下去,会发现内含丰富,气象万千,引人入胜,空间无限。王安石的诗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正是寿友先生的真实写照。来源:光明网 [3]
——记书法家朱寿友先生禾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