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35号缪冰如《红菊》33x65.5软片
16435号缪冰如《红菊》33x65.5软片已售出
缪冰如(1923-2011) 原名琬,号菽香,斋名"袖香室”,江苏省江阴市申港人。为清末著名学者缪荃孙(字莜珊,号艺风老人),民国上海著名画家缪莆孙 (宇谷瑛,号由里山人)之后人。缪莆孙先生的绘画初学黄山寿,再学清初“四王吴恽”之恽寿平(南田)的没骨花卉。后寓居上海犹太人哈同之“爱俪园”,长年观赏园中数百种名菊,遂起意参照中西画法之长,专工折枝菊花。其手法主要源于明代周之冕所创之“勾花点叶,兼工带写”一脉,又以珍品名菊姿态各异的造型、绚丽丰富色彩为写生蓝本,于海上独树"缪氏画菊”之帜,当时便有“菊王”之美誉。中华书局于三十年代即出版了他白描勾线写生的 《由里山人菊谱》线装两巨册,收菊花约二百余种,此书又于七十年代由香港中华书局再版。缪冰如幼年起即至上海学画,既倾慕莆孙先生的人格与艺术,又以祖孙之亲追随十五年。学成后曾为先生长期代笔,二十余岁即开办个展,并鬻画于上海、无锡。其画法基本遵循乃师之传授,更多了一些女性画家画面匀净、设色淡雅的特点。1947年的《美术年鉴》认定她为“晚香室”(缪莆孙斋名)的正式入室弟子,于江南一带曾获“才女’之称。缪冰如数十年创作不辍,身后留下大量各种形式的画作。她的画名主要盛于江南,朵云轩、无锡文物商店皆曾寄售或收购。北京荣宝斋、宝古斋、北京画店也曾有销售。五十年代后,由于社会、家庭之变故,遂息影画界。其经历仅于1956年参加“北京市青年美木作品展”,同时独得二等奖、三等奖,受到颁奖人手非間先生的赞许与鼓励。1957年叉参加中国美协之“全国青年美术工作者作品展〞。1981年于江苏无锡太湖鼋头渚诵芬堂举办个展。1983年 《中国书画》第十三期发表作品。1984年于江苏无锡太湖三山耸翠楼举办个展。1990年江苏无锡市美术馆参加"海峽两岸联展”后,作品赴台北市展出。
缪冰如(1923-2011)原名琬,号菽香,江苏省江阴市申港人。为清末著名学者缪荃孙、民国上海著名画家缪莆孙之后人。缪冰如幼年起即至上海学画,二十余岁即开办个展。其画法基本遵循乃师之传授,更多了一些女性画家画面匀净、设色淡雅的特点。尤以晚年之作更显淋漓酣畅得心应手的超然化境,体现了世家才女的家学渊源及文化气质。闲将倦笔写秋容”是母亲常用的一方压角闲章,刻的是陆放翁《秋雨初霁试笔》中的一句,也是母亲一生爱菊、写菊的真实写照。我母亲原名缪琬,后用名冰如,号菽香,室名袖香室。1923年阴历四月生于江苏省江阴市申港的缪家村,殁于2011年1月。江阴缪氏是大家族,当代图书馆事业的创建人、藏书家缪荃孙(筱珊、艺风老人)即为母亲叔祖。荃孙公之弟莆孙为画家,他精书法能诗文,曾于1895年与友人发起组织“益社”于上海,有《晚香室诗钞》存稿。1925年与吴昌硕、张大千、王一亭、刘海粟等人活动于“海上书画联合会”,1934年参与“娑罗画社”的艺术活动。我的外祖父缪子沐又与画家钱松嵒为世交,母亲与其女心竹也为好友,曾有机缘向钱先生学山水,但最终还是选择了莆孙公的画菊。母亲倾慕莆孙公的画艺人品,又以祖孙之亲,从中学毕业后即到上海从他学画十几年,一直到先生辞世。
缪莆孙(1875-1954),字谷瑛,号由里山人,斋名“晚香室”。早年以在大中学校教书为业,后入上海犹太人哈同的爱俪园,在园中开办的“仓圣明智大学”教授美术。哈同为海上巨富,当时爱俪园中遍植菊花,有许多珍贵名种,这对夙爱品菊的莆孙公不啻如鱼得水。每至秋芳独艳之际,朝夕流连于南圃东篱,悉心观察体验,将数百种名菊一一写入自己的稿本中,遂逐渐确立了专门以菊花作为素材的绘画方向。据母亲回忆,他曾于哈同夫人罗迦陵女士的祝寿典礼上展示了大幅的《东篱图》,到场的各界名流都大为叹赏,从此一举成名,奠定了他在海上画坛的地位。之后他辞去教职专心作画,渐有“菊王”之称。有人把高野侯的梅、姚虞琴的兰等与缪谷瑛的菊配为一堂四条屏的“四君子”,可谓新颖别致。
缪莆孙是清末画家黄山寿的再传弟子,而黄山寿即擅长画菊,现存黄山寿的菊花作品多为粗勾小写意画法。而缪氏画菊笔路的溯源,可上推至明代画家周之冕。周之冕的花卉不同于惯见的工笔或写意,他是结合了这两类风格特点,创立了“勾花点叶”之法,即花用双钩、叶用点厾,融“黄筌富贵、徐熙野逸”于一炉,综合两法优长相互映衬发扬,尤见其不凡的匠心。莆孙公远承其法脉,不断锤炼磨砺,画技菊花应是百花中形色最为繁复的品种了,而菊之一科中又形态各异、色系悬殊。其花瓣之分类,如丝如带、如针如刺、如匙如管,飞卷搭绕、低垂仰偃之各种姿态极难梳理、归纳,更遑论对它作精雅细微的刻画描写了。菊叶几裂几缺又过于破碎,欣赏者所关注的视线不会聚集于此,故毋须费工费时地一一诠释。画得过多过细,反而会冲淡叶与花朵主题的对比,也影响全幅的观赏效果,因此勾花点叶是画菊法最具慧心的选择与认定。1924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了线装二巨册的《由里山人菊谱》,此书70年代香港中华书局再版,1985年6月荣宝斋再版。初版有莆孙公自序:菊之有谱,昉于绣水王安节、锡山邹小山。继之,余之为此,毋乃近赘。特安节所编只论画菊之理法,而于菊之种类付之阙如。小山虽详述菊之种类,而有说无图,且只三十六种而止。……近今菊种日繁,何止数百。然欲一时会集绘而存之,亦势有所难。余幼时即嗜菊,长复成癖,槖笔饥驱,馆于宁沪二十余载。每当秋夕课暇,辄问津老圃,对花图之。或搜罗家藏佳本,门分类别,计历岁所积,共得一百三十种,存之行箧,欲以为他日荒园娱老具耳。今夏高君野侯过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