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91号98x21仓景恬仓景愉《花卉》原裱立轴
16491号98x21仓景恬[仓景愉]《花卉》原裱立轴
仓景愉 清朝官员仓景愉(1815-1881年),字静则,祖籍中牟县城东25里仓家寨。清代仓家一门人才辈出,县级以上官员,名人雅士达10多位,为当时中牟境出人物较多的村庄之一。
中文名仓景愉出生日期1815年逝世日期1881年字静则
仓景愉生于清嘉庆20年,原名景恬,后为避光绪帝(载湉)讳改名景愉。曾祖仓圣脉为乾隆期翰林院武英殿总校官,祖思震为太常博士,父兆彬捐知县。其父精诗文善书法,景愉少年时期得到家庭好的熏陶,加之聪敏好学,成绩优异。道光十八年(1838年),23岁即高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改授编修。因文才出众,出京调任湖北正教官,又历任湖南按察使加布政使司衔和云南布政使。晚年从官位告退还乡,又被特聘为开封府大梁书院(当时河南最高学府)主讲。
文学艺术编辑 播报
同治九年(1870年),受知县吴若粮特请撰写《重修书院碑记》,并载入中牟同治《中牟县志》。同治十年,叶县知县欧阳霖邀请大梁书院主讲仓景愉总纂《叶县志》,越三月完稿。此时景愉以学识、书法誉贯中州。
咸丰至同治年间,捻军转战河南攻巩县,知县弃城而逃。康百万应魁率子孙和乡民,在康家庄园南五圣顶筑金谷寨抵抗捻军,捻军久攻不下而退去。一时间河南官绅和书法名家为其撰文赞颂,仓景愉也在应约书诗一首。诗文曰:大河南北莽烽烟,仗义如君众口传。豪气足登游侠传,余生惨历劫灰年。誓师忆苦仲孤愤,危局心酸策万全。金谷中峰寨前月,家家骨肉照团圆。至今仍与其他诗碑镶嵌在康百万庄园石屏窑的墙壁上,是后人研究仓氏书法艺术的珍贵文物。景愉书宗颜真卿,河南博物馆藏有其作品。
清代珍贵石印书籍现身中牟《式好堂家书》传承好家风播报文章
大河郑风
大河网讯 近日,中牟县一名文史爱好者收藏了清代古籍《式好堂法帖》与《式好堂家书》刻印本,一时间在该县文化圈内引起了反响,众多圈内人士纷纷一睹为快。
11月24日,该人士向大河网记者介绍,上述书籍作者是清代嘉庆、道光年间河南著名的书画家、诗人仓兆麟仓兆彬兄弟,该书刻印本系仓兆彬之子仓景恬于清咸丰十年至同治二年,在湖南任长沙知府和湖南按察使期间,请当地著名的书法篆刻家徐敦澄(字清溪)、汪啸霞(号石寿山人)镌刻石印。
史载,仓兆麟字定生,河南中牟人,著有《食旧堂集》。仓兆彬,兆麟弟,字均斋,号茝(chǎi)坪,一号蔼平,精诗文善书法,著有《式好堂集》。仓景恬(1815-1881年),兆彬子,字静则,号少坪,祖籍中牟县城东25里仓家寨。仓景恬生于清嘉庆二十年,后为避光绪帝(载湉)名讳改为景愉。其曾祖仓圣脉为乾隆翰林院武英殿总校官,祖思震为太常博士。
仓景愉少年时期得到家庭良好的熏陶,聪敏好学,成绩优异。道光十八年(1838年),23岁即高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改授编修。因文才出众,出京调任湖北正教官。道光戊戌年出任江西抚州府,湖南长沙府,补荆宜施道,历任湖南按察使加布政使司衔,后引疾还乡,主讲大梁书院。同治十年,授云南按察使,后署布政使衔。晚年从官位告退还乡,又被特聘为开封府大梁书院(当时河南最高学府)主讲。
在长沙为官期间,仓景愉为感念已经去世的父亲和伯父,请人刻印了《式好堂法帖》,《式好堂手泽三卷附家书一卷》共四册。中牟县古籍爱好者收藏的即是《式好堂法帖》和《式好堂家书》,前者内容含仓兆麟书杜甫秋兴六首及兆彬临《兰亭序》《十三行》《争座位帖》《苏轼春帖子词》《桃花源记》《米芾淡墨秋山贴》。《式好堂家书》包括仓兆麟与弟兆彬及侄景恪、景恬的书信,仓兆彬与子景恪、景恬书信十七札。
“不仅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更有很高的文物、历史价值,还是研究中牟望族仓氏的重要文史资料。”最高人民法院文联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娄继周认为,尤其是仓兆麟仓兆彬与子侄书,完全反映了仓氏家族家教的独到之处,值得后人品读借鉴。
记者看到,仓兆彬在给子侄的家书中写道:“我近来有一境界,每日不做两件有益事,不说两句有益话,不看几页有益书,不见个有益人,则殊觉此日可惜。不知汝等亦有此意思否?但要此心放正,亦何患不能绵远?……纵不能为人所敬,万不可为人所鄙,我们河南人毋失河南本来面目,所以数次戒之勉之。”
仓兆彬在给儿子的另一家书中写道:“凡事离一敬(敬心、敬业、敬畏,娄继周注)字不得,我衰朽无能为矣,而戒慎戒惧之心刻不敢忘,又未尝不以忧勤惕励之功,其尔等善用也。”
仓景愉在赴任知府后,仓兆彬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仕至知府,便可以为所欲为(指施展自己的施政才能),当加意风教,兴废举坠,尤要者兴学校养人材,此种德之时也。事事无愧于心,无恶于民乃妙。”
娄继周,笔名济舟,作家,诗人。系国家一级法官,最高人民法院文联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省散文学会理事,省法院系统作协副主席。他兴趣广泛,多才多艺,勤于读书善于思考,工作之余,笔耕不辍。娄继周有浓重的家乡和先贤情结,善于挖掘整理地方历史文化,誓志为先贤立传。已在各级报刊杂志发表散文诗歌随笔及历史人物传记1000余篇近300万字,先后出版有散文随笔集《无花果》《风华风骚风流》《文心雕虫》《慕东堂随笔》《官渡客》,诗集《慕东堂诗钞》,历史人物传记《神笔张林宗》《翰林冉觐祖传》等十部著作,三次获得郑州市“五个一工程文学艺术奖”,获中牟县首届潘安文学奖。(王君杰)
古村大雅
中牟流传着一首民谣:“张尚书,刘尚书,冉翰林北京著御书。仓氏祖孙两翰林,王氏一门三进士。”这里祖孙两翰林就是中牟县仓寨村的仓圣脉、仓景愉。
仓寨仓氏是中国汉字之祖仓颉的后裔,据同治《中牟县志》"仓沃”传记载:“仓沃,字野千,系出黄帝史官仓颉之裔。世居县东二十里,地名现龙冈,今呼仓家寨。"
今日仓寨村,就是昔日的仓家寨,隶属中牟县官渡镇,位于县城东北二十余里,纵贯郑汴物流大道。该村何时形成无可考据。据明代正德十年(1515)《中牟县志》卷一“村店”记载,水溃村后便是仓家寨,连同“老鹳嘴、镇头村俱在县东北。”清代乾隆十九年(1754)《中牟县志》卷一·“里保”记载,二十五里堡地方共辖五村庄:水月庵、仓家寨、门家庄、董家庄、小马寨。据文字记载,明代“仓国赈,河南府仓官;仓桐,河南府训导、海丰教谕;仓国储,稷山县丞”出现以前,中牟仓氏功名并不显赫,直到清乾隆年间仓圣裔、仓圣潢、仓圣脉三兄弟的出现,才达到仓氏第一个人才高峰。清道光年间仓景恬(愉)后,形成仓氏第二个人才高峰,一个中牟名门望族在域内出现,一直延续到民国。清同治九年(1870)《中牟县志》出现了仓氏人物群体传记。
虽没有一部史书一部方志记载造字之祖仓颉出生于中牟,但也很难说仓颉与这里没有关系。仓寨仓氏不仅自认是仓颉之裔,而且其家庙祠堂就叫“字圣祠”,是把字圣仓颉当作始祖供奉祭祀的。乾隆三十三年,重修家庙字圣祠,圣裔、圣潢、圣脉三兄弟还请在大梁书院讲学的河北一代名士、前翰林院侍讲学士陈浩撰写牌文。据史料载,仓圣裔在两淮盐运使任上,一次蒙乾隆召见,皇上专意垂询是否为仓颉之后,老诚持重的仓圣裔答对得体,深得皇上首肯。他说:故里仓颉造字台及墓犹在,但世远年湮,无谱系可考。同治年间,仓景恬(愉)从湖南按察使任上辞职回乡。在大梁书院讲学期间,首倡重修开封仓颉墓与造字台,在书院内辟地新建仓圣祠。大约也是在心目中对始祖仓颉怀着深深的敬意吧。
一座古村一姓氏,一群精英一部书。不知成于何朝何代的中牟仓家寨,经过多少代的兴养作成,成为一个人杰地灵群英荟萃的风水宝地,成就了一个中牟百姓家喻户晓、士子心仪的名门望族,成就了一个产生无数奇异故事传说的人文渊薮。自清代乾隆中叶以来,这里孕育出的达官显贵、文人学士、诗书名家、德善乡贤、教育巨匠等,足以开出一串长长的名人名单。
达官显宦有两淮盐运使仓圣裔,处州知州仓圣潢,翰林编修《四库全书》总校官的仓圣脉,历任江苏苏州等六地知州知府的仓斯升,翰林出身官至云南布政使的仓景恬(愉),而鲜为人知的有知府衔山东知县仓景长。山东知府仓尔英,齐河知县仓尔颎,署理知府知县仓永龄,江西宁都知州仓尔桢,太常寺博士仓思震、仓尔森等。仓尔爽、仓水谷,官虽不显却政绩斐然,或修河闸以防水患,被百姓命名“仓公闸”;或以身殉职被百姓敬仰,修祀以祭,命名“仓公祠”,皆载诸县志,传颂民间。
文人学士诗画名家有仓圣脉、仓景恬(愉)、仓兆麟、仓兆彬等。或留诗文书画,或传法帖家书,皆能泽被后世。又有金石收藏鉴赏家仓永龄,渐为人知。
德善乡贤则有仓沃、仓士琅等人积德行善,赈灾济民。或为中丞建坊于乡,编人《中州彰善录》;或为巡抚赠匾,高悬其门,表为“好行其德”。
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仓圣脉与仓景恬(愉),即所谓的“祖孙两翰林”,人称老翰林与少翰林。圣脉、景恬二人皆走仕途,以赐进士出身入翰苑进官场,功高名显,德业昭彰,多才多艺,作为中牟仓氏骄傲的代表人物传颂至今。
仓景恬(愉)留下了许多传世墨宝,精美书札,还以史笔直录的风格留下一部编年体《静叟自述》。在云南布政使任上经历了“马嘉理事件”始末。
仓景愉(恬)晚年回归故里,讲学育才,先后两次在河南最高学府大梁书院讲学,长达十六年之久,为中原乡梓培养了大批士子人才。积极参与地方公益事业,倡导修葺圣人故迹,新修大梁书院和中牟景恭书院,亲自纂修了一部堪称后世方志楷模的《叶县志》。
中牟仓家寨人才辈出影响深远,自有它的必然性,那就是仓家的家风家教:行善种德,泽被乡梓;谨慎报国,建功立业;作养人才,诗书传家。
仓氏家族之兴,仓沃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仓沃是当地有名的大善人,有“佛老”之称,乡里有难尽力相助,善济贫扶困,学子上学代出学费,遇灾年出仓谷赈灾民。其子仓士琅,遇荒年穷尽积谷赈灾民,遇河患划舟载粟,救活无数百姓,被巡抚题匾建坊表彰。士琅之子圣脉遇人急难,必为周之。乙巳岁祲,发粟助赈,百姓感戴。此所谓行善种德,泽被乡梓。
清朝中叶乾隆年间,仓士琅诸子俱显贵,圣裔官至两淮盐运使,圣璜官至浙江处州知府,圣脉进士出身入翰苑,一时邑人引为自豪。仓斯升年弱冠即任户部主事,调放外历任淮安、松江、苏州等地知府兼海防同知,名震江南。仓氏英贤,为官作宦尽职尽责,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尤以仓景愉为典型。景愉之后,子侄孙辈纷纷成才,是所谓“谨慎报国,建功立业”也。
中牟仓氏历代皆善于教育子侄晚辈,读圣贤书,成贤子孙。圣裔晚年“蒙恩加级,不以宠荣为幸,但勉诸子,谨慎报国,勿坠家声。”圣脉“扶掖后进,尤多成立”。兆彬不仅以家书对儿子景恪、景恬循循善诱,而且对孙辈也殷殷施教,其所传《式好堂家书》篇篇透着家教精髓。诸如:“我近来有一境界,每日不做两件有益事,不说两句有益话,不看几页有益书,不见几个有益人,则殊觉此日可惜”、“纵不能为人所敬,万不可为人所鄙;可令人说村气,不可令人说时派”、“凡事不可太盛,更不可太速’等。仓景恬(愉)从翰林院外放知府,致信告诫之:“仕至知府,便可以为所欲为,当加意风教,兴废举坠,尤要兴学校,养人才。此种德之时也,愿吾儿时时刻刻思所以上荣祖宗、下培子孙,事事无愧于己,无恶于民乃妙。”仓景恬(愉)谨记父亲训教,所到地方,皆重文教,发现培养人才;辞官之后,也以教书育人为务,称得上杰出的教育家。此所谓作养人才,诗书传家。
到了现代,中牟仓氏孕育了著名的教育家和自然科学史家仓孝和。仓孝和青年时期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为北平和平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解放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是北京师范学院的主要创建者和优秀领导人之一。他还曾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研究所所长,撰著了70万字的《自然科学简史》。
翰林故去,遗风犹存。如今在仓翰林故里仓寨村,古老的仓家“翰林坟”犹在,百户仓氏族人仍居,关于“仓翰林”及其族人的故事传说仍在百姓中口口相传。郑汴物流大道施工,在地下挖出的仓氏宗祠“字圣祠”的滚龙碑,至今仍然矗立在该村村委会院内。透过清代翰林侍读学士陈浩高古典雅的碑文,仍然可以感知翰林门第昔日的兴盛与辉煌。
挖掘整理地方先贤文化,是发展文化事业中的重要一环。整理编辑一部反映中牟仓氏名人及其家世家风的作品,才能不负中牟这片文明厚重土地上孕育出来的英杰先贤,为当代及后代留下有意义有价值的文化财富。
撰稿人
2021年12月
仓兆彬(清朝中叶河南著名的书画家、仓兆彬 (1785一1848),原名兆基,字均斋,号霭坪、萨坪,自称蔼平居士,晚号补庐居士、悔谷做人、悔谷老人等。中牟县仓寨人,生于清乾隆五十年,卒于道光二十八年,清朝中叶河南著名的书画家、诗人,尤以书名传世。
兆彬系乾隆时两淮盐运史仓圣裔之孙,太常博士思震之子。因其叔父思谦无子、嗣事叔如父。性颖悟,务躬行。幼承家学,饱读诗书,尤受其叔祖翰材仓圣脉教育,得书画之精髓。然不屑以帖括赴试。母亲为他捐知县,坚不赴任,以侍奉晨昏为乐。兄兆麟为乡里博学硕德之士,亦精诗文,善书画,兆彬事之如师,爱敬兼至,同居连床,以“式好”名其堂。式好者,谓兄弟和好之意。语出《诗经·小雅·斯干》:“兄及弟矣,式相好矣。”足见兄弟二人之谊道光初年,曾以苏州主簿的职务随其六叔仓斯升在淮安、常州、苏州一带官游,结交诸多南北名士。道光六年仓斯升去世后,兆彬曾任名士郑墨泉家庭教师,得其家藏名拓《张迁碑》。道光十七年 (1837)母丧之后,绝意仕途,唯以教子为务。其长子景恪以拔贡入仕,次子景恬则以进士人翰林,官至按察使署布政使衔,皆能卓于政绩,扬名乡里。
兆彬尊师重教,儿景恬八岁时即请祥符苏馨斋教读子侄,前后六年,尽授四书。道光九年,馨斋病卒,兆彬率二子往吊致祭,挽诗有“六载传心开后学,更谁著意似先生”之句。道光十四年,兆彬就姻亲黄河下北厅同知龚衍庭之聘,在河工访知宁阳周备堂先生设帐于济宁孙相国宅第,即托先生孙婿姻亲莫笙野介绍,使景恬遥拜门下。定期将作文附河帅包裹寄往周先生处请阅,前后半年,即改课艺190篇,使景恬文渐纯熟。景恬中进士人翰林院,乃清水衙门,兆彬以就馆河工所得报酬接济,并常致信教子如何做人为官、处世交友。兆麟、兆彬兄弟所传《式好堂家书》,就有兆彬致儿书十四札。
兆彬家教训子之旨,要在“主敬”。其尝言:“唯居常总不可抛一敬字,而节饮食,慎言语、择交游,尤检身之大者。交游之中,更当以直谅为期,君子不强人以不能。”“屡验人家子弟放肆,未有不顷刻致败者;子弟能敬,未有不绵远昌盛者。总要拿定主意,慎毋走错路头。”“尝见乡人有以敬存心者,其后必兴无疑;士大夫有肆无忌惮者,其后必败无疑。”“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胸中万不可一日忘。”“凡事离一敬字不得。”为人处事,主张“省事、让人、吃亏、顺理。”认为“所以能致长久者,则勤俭而外,敬拟两字,曰厚曰谦。”又尝言:“我近来有一境界,每日不做两件有益事,不说两句有益话,不看几页有益书,不见几个有益人,则殊觉此日可惜。”“有则改,无则勉,务须自立也。总之纵不能为人所敬,万不可为人所鄙。但可令人说村气,不可令人说时派。”其教子如此,景恬兄弟能担大任就不无道理了。
道光二十三年(1843),黄河上中游连降暴雨,河水大涨,决县北九堡口宽三百六十余丈,既合复决,中牟几乎全境被淹。尤其县北一带,多数村庄尽没黄流,沃土变为不毛之地,百姓死亡无数,存者流离失所,满目疮瘦。兆彬家房屋财产尽毁,族人四处逃难,分崩离析。兆彬亲历惨境,悲天悯人,托之于诗,有《东里行吟》《式好堂集》梓行,惜今佚失。
兆彬书法宗颜鲁公(真卿),兼写苏 (东坡)、米(带),自成一家,尤能以左手挥毫。传说其少时骑马,摔伤右臂,不得不以左手习字,终于练成左书,面目为之一新,诸公得之如拱璧。其传世书法颇多,次子景恬官湖南长沙知府、按察使期间,请人刻其书法于石,拓印为四巨册,名《式好堂法帖》传世。《河南省志·文化志》将其列为清代河南代表书家之一介绍。其画,为兄画名所掩,不多作,稀见留传。河南图书馆珍藏有其手钞本《蓝坪记事》一卷,弥足珍贵。
晚年,兆彬与兆麟,切磋书画,唱和赋诗,友爱倍笃。又以“习静轩”“补庐”“遇安室”颜其斋,以铭其志。诸名流公卿造访,人其室常觉太和之气,流溢扑面,恭而敬之。问兆彬:“何德以致?”兆彬婴然曰:“平生无过人处,唯有教子之法,聊可自慰尔!”
兆彬所藏《张迁碑》法帖,由其跋文,辗转留传至一代学人梁启超先生手中,后为梁捐赠国家图书馆特藏部特藏。21世纪初由国家以“梁启超旧藏碑帖精选”系列丛刊形式出版,以惠后人。仓氏其人其跋亦为世人所知。
参考资料:
①仓景恬刊 《式好堂法帖》
②仓兆彬《莲坪记事》
③耿兴宗《遵汝山房文稿·蔼坪日记序》4同治十年《中牟县志·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