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96号吴伯滔《两岸暖风.》108x29立轴
吴伯滔清末画家
吴伯滔 (1840-1895),字伯滔,号铁夫,又号疏林,室名来鹭草堂。清道光二十年出生于浙江石门(现桐乡市崇福镇),清末著名山水画家。能诗工书,善画山水,兼能花卉,终年作画,初学刻冈,晚年雄放,苍秀沉郁,水墨淋漓,一洗枯槁甜俗之习,绰然成家。花卉墨色浓厚,似张安伯。终年杜门作书,不预外事,子吴待秋、吴涧秋,一生作品颇丰。
吴伯滔能诗、工书、善画,源于其早年崇“元四家”,慕“明四家”,学董其昌,习“清四王”,兼蓄并收,少年即现才华。山水花卉皆卓,不落凡径;作山水取径高古,笔墨苍秀沉郁,气韵清新简约,一洗时风枯槁娟媚甜俗之习。写花卉设色浓厚,老辣遒劲,与李复堂、张安伯齐名。晚年刻意参学奚铁生,自成面目。惜其风华正茂,却英年早逝,享年不足六十。著有《来鹭草堂随笔》。传世佳品多见长卷与册页。
他是清末“三吴”之一,这“三吴”分别是吴昌硕、吴秋农和今天我们要分享的吴伯滔,他们三个在书画领域都有两把刷子,今天我们介绍的吴伯滔出身布衣,一生淡泊名利,不慕虚荣。他的绘画当时就在浙江一带,非常闻名被当地人称之为“江南第一山水画家”,很多官吏和地方名士都登门拜访,只为了想求得一纸片墨,他的山水画中依稀能够看到一些隐居山林的意向,虽然他有隐居山林的意向,但是他却非常好客,来人必饮,饮不必醉,纵谈古今,非常豪放自如作品更是笔墨苍锈,气韵清新简约,他的画中没有太多的涂涂抹抹,而是更多的书写性的绘画,所以看他的画一笔是一笔都留下了笔墨走过的痕迹,让画面交代的更加清楚,山水入目清气扑面犹如回到了山野当中,呼吸两口都是一些新鲜的空气,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欣赏一下先生的山水画作品。
吴伯滔(1840-1895),浙江石门人,字伯滔,号铁夫,室名来鹭草堂吴徵儿子吴徵(1878年—1949年)字待秋,名徵,以字行。别号抱鋗(xuán)居士、疏林仲子、春晖外史、鹭丝湾人、栝苍亭长、晚署老鋗。浙江崇德(今桐乡)人。
吴伯滔,画家,能诗工书,善画山水,兼能花卉。生平经历名滔,字伯滔,号铁夫、疏林。浙江石门人。家居“来露草堂”,终年杜门作画,一生为布衣,是光绪年间著名画家之一。一生作品颇丰。初学刻冈,晚年雄放,苍秀沉郁,水墨淋漓,一洗枯槁甜俗之习,绰然成家。花卉墨色浓厚,似张安伯。
吴伯滔 吴待秋亦父亦师
亦师亦友之前看到一篇评论,关于中国式父子。明明互相在意却偏要彼此否定,渴望理解却话赶话争得面红耳赤,这让不少中国家庭看到了自家的影子。“两个男人,极有可能终其一生,只是长得像而已。有幸运的,成为知己。有不幸的,只能是甲乙。”这首李宗盛59岁发的新歌,这个很少提及父亲的男人,执拗大半辈子以后的释怀,谁又能说得清呢?如此说来,今天的人物或许是“幸运的”吧。亦父亦师,亦师亦友。这句话放在吴伯滔、吴待秋这对父子身上,再贴切不过了。先说说父亲吴伯滔。
吴伯滔出身布衣,生性淡泊,无意于功名,所以终年杜门挥毫,一心艺术。他少年即现才华,可以说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崇“元四家”,慕“明四家”,学董其昌,习“清四王”,兼收并蓄,一人,能诗、工书、善画。不过天妒英才,吴伯滔英年早逝,享年不足六十岁。不过他五十五年的人生也足够精彩。他与吴昌硕、吴秋农合称“三吴”,画作名闻一时,被誉为江南第一山水画家,屋外常常聚集许多慕名求购画的人。但吴伯滔也是有些“脾气”的。如果遇到的是些“俗客”,哪怕是达官贵人,他也会转身离去。但若遇知己,远涉千里前来拜访,他便亲自出迎,盛情相留,豪饮美酒,谈古论今切磋艺事。吴伯滔经常雇船沿运河北行,游遍了名山胜水,沿途赏景写生,将江南水乡风光尽收笔底。曾为张鸣珂作《春柳图》《海上访僧图》,极其精妙。他一生作品颇丰,著有《来露草堂随笔》。如今传世的作品多见长卷和册页。其中《江干老屋图》,布局浩瀚,笔墨精到,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是吴氏代表作之一。晚年还曾作十一米巨幅长卷《虞山图》。吴伯滔的朋友们也是他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晚清诗人、收藏家沈伯云与吴伯滔素来交好,沈伯云赴任靖江前,吴滔作《崇德四石》相赠,不料沈伯云赴任途中遗失,吴伯滔便另作《四石图》。沈伯云作长题记历叙失补缘由,以表感激。一时间,艺林传为佳话。三吴”之一的吴昌硕,吴伯滔与其交往甚密,常常彻夜切磋书画艺术,抵足而眠。吴伯滔晚年所作的《虞山图》,吴昌硕称“伯滔宗兄做此图卷独出胸臆,推为大家不虚也”,那时的吴伯滔已然仙逝,吴昌硕所言足以看出他对吴伯滔真挚的推崇之意和深切的怀念之情。吴昌硕也在吴伯滔去世后,将吴伯滔的次子吴待秋纳入门下,视如己出。这里提到了吴伯滔的次子吴待秋,那我们正好来一起说说。
吴伯滔和吴待秋算是典型的“知己型”父子。吴待秋的绘画从小是由父亲吴伯滔亲授的。比起父亲这个身份,吴伯滔对于吴待秋来说,更像是知己,是引路人。吴待秋生于清末。他的山水画承继了父亲的崇古情愫,专学“清四王”,精研王原祁。他用笔凝重,端庄稳健,是当时众多“四王”后学中的佼佼者。因自幼受江南山清水秀环境的滋润,吴待秋的画清新隽逸,苍润沉静,这也是他钟爱家乡山水物镜情愫的流露。因从小遵父之嘱,遍临名家碑帖,吴待秋在书法方面也颇有造诣。其书法骨正而秀美,颇具坚挺灵动的个人风格。但他的书法成就为画名所盖,所以知道的人并不多。父子都颇有成就,世人总会比较一番,但吴伯滔和吴待秋的“父子局”,是论不出高低的。1903年,吴待秋为求笔下书卷气只身来到杭州,进入求是书院读书。在杭州,他结识了陈豪、陈叔通、丁辅之、高野侯等一批文化名人。吴待秋还曾受荣宝斋之邀,画有雪、红、白、绿、赭等五色梅笺,收入鲁迅、郑振铎所编的《北平笺谱》。鲁迅曾赞赏道,“稍后有齐白石、吴待秋、陈半丁、王梦白诸君,皆画笺高手,而刻工亦足以副之”。家学深厚,阅历丰富,又勤奋笃学,广结师友,吴待秋年届中年便成为了当时中国尤其是江浙沪一代画坛的领军人物。
画史将其与吴湖帆、吴子深、冯超然称为“沪上三吴一冯”,又与赵叔孺、吴湖帆、冯超然并称“海上四家”。在长期潜心研习的过程中,吴待秋练就了一副鉴赏书画的好眼力,他家中一时藏品颇丰。为圈内人士称道。和父亲相同,吴待秋的传世佳作也很多。《吴待秋山水画集》《吴待秋花卉画集》《吴待秋画集》《古今名人书画集》等都已出版,上海、南京等地博物馆均藏有其作品。一脉相承,各展才情。吴氏父子,在中国绘画史上,留下了辉煌而灿烂的一笔。